我常常在咖啡店工作。喜歡聽店裡放的音樂、看別人書架上的書。
二十多歲時,我在台北市立圖書館附近的院子咖啡看完《挪威的森林》。院子咖啡關門很久了,我至今依然懷念泡在哪裡的時光(附帶一提,奇哥和娃娃的「自然捲」樂團第一張專輯封面就是院子咖啡店貓的尾巴,我在店裡買專輯時還不知道,這件事是幾年之後一個小說家朋友告訴我的)。
話說回來,我的書櫃裡沒有《挪威的森林》這本書,第一次翻開它,就是在院子咖啡的書架邊,而我甚至也不曾在其他地方讀這本書,每次到都店裡點一杯熱帶水果茶,去書架上拿起小說,從上次讀完的地方接下去。每次去店裡讀一兩個小時,大概分了四五次才把小說讀完。
年輕時看不懂村上春樹在寫什麼(現在可能還是看不太懂),只覺得小說裡的角色都過著漂浮在城市裡的日子,每次看完一大段,抬頭看見院子門外的夕陽變得好斜,才發現時間已經過了那麼久。杯子裡的水果茶喝完之後,我會長長的湯匙把水果切片(蘋果、橘子、有時候有芭樂吧)舀起來吃光光,不過百香果的籽太酸了,還是留在杯底吧。
一次在院子咖啡看書,外頭突然下起大雨,一邊喝水果茶(如果點熱的是壺裝,自己倒進透明小杯,就沒辦法吃掉水果片了)的時候頻頻向外望,心想怎麼辦好呢?茶喝完、書讀到一個段落,連廁所也跑過了,雨還是不停,想說雨好像有變小一點,趁機快跑騎車回家吧。結帳時店員很體貼地說:「這枝傘借你,下次再拿來還就好。」
啊,真是一間很溫暖的店呀。
「沒關係,因為我騎車,趕快跑過去穿雨衣就好。」我總是把機車停在市圖旁的巷子裡,一個肯定有位置的地方,距離院子不怎麼近,但跑過去應該還不會濕透。
我什麼也沒問,只是頻頻望向門外,店員就好心借我傘。這樣的店我沒有再遇到過。
以前在大安站附近,後來轉移到南京松江的窩著咖啡,我也很喜歡店裡書架上的書。前不久老闆決定結束營業,出清書架,我跑去店裡尋寶,買了五本書和三本雜誌回來(總覺得這樣旋風式搶購有點對不起老闆,但那天店裡很多人,老闆的朋友也在旁邊,只好結帳完就害羞撤退)。
最近翻開在窩著買回來的二手書、澤木耕太郎《沿一號線北上》,總算了解他說自己在寫《深夜特急》前,對於旅行,有想說的話但沒有適合的文體,前後試了好幾次,終於能好好說出這個故事,究竟是怎麼回事。
我最近也找不到自己的文體,不過好像快解決這個問題了(其實也是逃避書稿才來發電子信啦哈哈哈哈,如果編輯看到不要罵我),重點是,澤木耕太郎說他是看坂口安吾的小說學寫作,而我正好,月初才看完坂口安吾的短篇小說集《白癡》,大受震撼。
所謂小說寫的是人性,無賴派作家就是這麼回事啊。坂口安吾小說裡的角色總是不斷喪失貞節、失去底限、一次又一次從原本堅持的原則後退,終於一無所有,即使想振作,許下承諾後又賴皮,撒手一攤說沒辦法,無可救藥。原來我們沉淪墮落到最後,剩下僅僅是human nature,人性最原本的樣子。
我以前老是在寫成功學,隱隱覺得不安,現在懂了,成功學不到什麼,只有在失敗又失敗、一次次失去底線之後,才能看見真實。
學問再大,道理都懂,如果沒有面對過考驗人性的選擇,那些知識都沒有參考價值,嘴巴說的都是假的,行為做出的選擇才是真的。
投資學理論誰都能讀懂,但直到買股票賠了錢的時候,才知道投資是什麼。
一邊讀坂口安吾的小說,一邊看寺山修司《拋下書本上街去》,有時分不清到底哪一本是哪一本,會把兩個人說的話搞混。因為喜歡賭馬的寺山修司,也從賭博中看到人性,他喜歡賭,把人生過得很賭博一樣刺激,還能說出一番道理。我以前不懂為什麼人會喜歡賭,戒不了賭?原來賭博就是人性(難道是一種明心見性嗎)。
人不是為了贏而賭,而是賭博裡有不確定、有機運、有邂逅,賭博是一種逃亡,從被平均化的日常生活、平衡化的經濟生活、平穩無事的不合理中逃脫(這麼說起來旅行也一樣)。寺山修司說,比起每個月領固定薪水、餐餐吃咖哩飯的日子,他寧願當一個只租得起三疊榻榻米大還滿是蟑螂的房間,卻把錢全砸去買一台愛快羅密歐跑車的人。打破平均訴求「單一奢華」的行動,讓他感覺自由,就像把錢拿去賭馬一樣,在三分半鐘的時間內,彷彿能看見人生的跑馬燈,脫離不停重複的日常。
我不敢賭博,也當不了無賴,但生活倒是有賴許多人相助。給我住的地方、給我工作的去處,給我賺取收入的案子,讓我能給自己買來寫書的時間。咦,說起來我好像也是捨棄不少東西,把人生賭在寫作上了吧?但我不是在賭,是真的覺得這裡有出路啊……等等,這好像就是無法戒賭的人會講的話吧?
不知道為什麼結論變成這樣欸。這封信是我無法開工專心寫稿所以跑來亂寫一通,連標題都是上次寫到一半放棄的草稿,和這次內文無關。不過,讓我串連一下(嗶嗶嗶動腦中……)。
最近人工智慧很紅,感覺可以幫很多忙,減少許多傳統人工的時間;就跟很多人說有錢很好,有錢就能買別人的時間,讓別人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一樣。比如AI可以幫我摘要一本書的精華,不用花這麼多時間看完;比如我可以花錢請廚師,就不用自己煮飯吃。
但我一直很想問:提升效率很棒,但省下來的時間要拿來幹嘛?
讀書效率變成十倍,那我要從一年看五十本書變成一年看五百本書嗎?我有很想當一個讀書家嗎?看精華版的五百本書,會比五十本書更好嗎?
不用自己煮飯吃之後,我省下的時間要拿來……比如說,建立一個如何評選好廚師的標準、並且找到一個能夠合我胃口的廚師,同時還要累積廚師人才庫(以免這位廚師離職)、並且管理我的廚師採買食材的預算是否花在刀口上嗎?
不是說效率不好,但提升效率之後,如果只是繼續填滿自己的時間(從讀五十本變成讀五百本,花費的讀書總時間不變),那生活到底和之前有什麼不同呢?
會不會我乾脆每餐自己煮,花的時間,還比找到一個好廚師(加上處理他的情緒波動、管理他的料理品質、定期監督他的食材花費、比較自己的廚師和其他有錢人的品質……)更少呢?
比起提升效率、做得更多更快,決定要花時間做哪些事情、不做哪些事情,我覺得才是人生更重要的課題欸。
有時間的話,我想去院子咖啡那樣的地方,慢慢喝完一杯熱帶水果茶,把坂口安吾和寺山修司的書搞混,現在才覺得一年之前放棄的草稿明明很好看,暫且從一年前的稿子開始修改。
找到適合的AI改變相應寫稿策略後,讓AI打逐字稿時我省下很多時間發呆。好像看著掃地機器人掃地那樣的感覺。(發呆中寫下這則回應)
寫得很好!